News 台灣的「福袋」風波
新聞來源:成報 台灣社會學學者 郭盛哲博士
從前幾年開始,每年春節大年初一時,台灣各大百貨公司均會推出一項特殊的活動 – 購買「福袋」。這是仿自日本百貨公司的做法,消費者以一定金額,例如折合港幣兩百元來購買一個購物袋,但是妙就妙在福袋的內容事先無法得知,也就是消費者事先並不知道會買到甚麼樣的東西,但是依「慣例」與「默契」,百貨公司會放入物超所值的商品,例如折合數千港幣的商品,甚至是鑽石、汽車的高額贈品,算是賓主盡歡,大家過年有個好彩頭。
人性真實 顯露無遺
照理來說,應該是皆大歡喜,不過,真正的好戲才開始。今年有家百貨公司準備的福袋數量太少,導致大批排隊多時的民眾一無所獲,民眾聚集鼓譟、破口大罵,不肯離去。百貨公司見狀不妙,緊急追加福袋,「無限量」供應。其他買到福袋的消費者,打開一看,除了少數中較大獎的人相當高興之外,其他人大多相當失望,最常見的反應是認為物品並未物超所值,或是不符自己的需要。
眼尖的消費者立刻發現,有些是周年慶贈品的存貨,即使是抽中名牌商品,但是多半是過季或是零碼出清貨。過季貨也就算了,甚至有消費者拿到過期的民生消費品。看來百貨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燈,算盤打得精準。大多數的消費者是興沖沖來,悻悻然而去,福袋沒帶到福,反而帶來一肚子氣。
這樣的結果完全違背了當初活動的宗旨:百貨公司回饋消費者,消費者則是過年取個好彩頭。真正的情形是雙方各懷鬼胎,百貨公司要人場,放小餌釣大魚;消費者貪的是那裏面的獎品,以小錢博大彩,即使不知道裏面是甚麼,照樣掏鈔票,台灣人賭性堅強,由此可看出。
雙方各自的盤算注定了這項活動的變質,人性真實的一面在此顯露無遺。其實若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捱,那也就罷了。偏偏一方是機關算盡,卻誤了自己的商譽,另一方卻是抵死不從,一定要佔到便宜才算數。如果商家與消費者沒有從中學習到一些教訓,調整心態與做法,那麼明年春節同樣的老戲碼肯定還是會再上演一次,也只是會令人再搖頭一次。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